编者按
抒发南农学子心声,汇聚青春强国力量。小编“二十大报告深度学”系列走近青年学子,将学习贯彻大会报告与青年学子的奋斗故事相融合,在学习实践中抒发青年心声,引导学子树立远大理想,用奋斗擦亮青春底色、以青春之我担负时代之责。
奋斗铸青春,沃野谱华章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南农新闻网工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令马业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认为发展农业、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这更需要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为农业科技创新发挥更好的作用”,马业说道。
“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基本遵循了从以体力和畜力劳动为主的农业1.0,到以农业机械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农业2.0,再到以农业生产全程自动化装备支撑下的3.0,最后达到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全要素、全链条、全产业、全区域的以无人化主要特征的智能农业,即农业4.0。这种形态下,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智能,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这样的理念一直指引着马业。从步入大学以来,他一直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努力学习之余他加入了棚友智慧农业创业工作室,并积极投身于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研究学习中。在马业看来,农业机械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学校内,而是要贴合实际,符合现今农业生产的需求,不仅仅要做到“智能”一个方面,还要考虑到设备的经济性、环保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脱离应用谈理论是不合理的。因此他抓住各种机会,通过走访农业生产合作社,前往农机企业调研学习等,了解现在农民的需求及现阶段农机的使用发展情况。“老师曾教导我们,大家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研究,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真正应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马业说道。
马业在三创空间工作室风采展(第二排左一)
马业走访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排右一)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自动化施肥播种机、智能农业检测器、智能联合收割机等等,这些几年前还在展览会上的‘概念’,现如今也渗透于我们的课程和研究中,并逐步走进了田间地头。现代农业被注入了更多科技的元素。我们的学习也朝向新农科发展,现阶段的毕业设计不仅仅需要我们对农业装备模型进行设计和硬件进行选型搭建,更需要我们进行数字化编程和智能算法的系统的构建。农业大学中的理、工、农科正在进行交叉融合,并孕育出崭新的农科,这正与农业4.0的发展方向相得益彰。但也需要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有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助力农业现代化高速发展,这是我们这代学子的使命。”谈到学校的科技成果和自己的科学研究,马业十分自豪。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的寄语烙印在马业心中,他说:“正值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回溯百廿征程,南农的先辈用一片强农报国的赤诚之心,勇探农业科技前沿,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我非常荣幸能够见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坚持奋斗,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我至今还记得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的这句话,那时作为高中生的我参加学校组织观看“十九大”直播。随后学校组织的一次下乡实践活动更让我真切体会到家乡农村的发展以及亟待解决的痛点难题,自那以后,投身乡村振兴的种子其实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进入大学后,我毅然选择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这个交叉学科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三农”知识,深入乡村,脚下沾泥、身上染尘才能心中有光、笔下有神。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在大二就确定了农业绿色生产以及农业碳减排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农为本,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于10月16日于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必将为今后发展擘画新蓝图,提出新方向,我身边的老师同学都铆足干劲,在科研、教学、学习各方面力争以更加优异的成绩献礼二十大。
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同学们了解了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比如农业碳减排、适度经营规模、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更多的指导性意见。而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铭记诚朴勤仁的校训,继续扎根大地,心怀社稷。
青年学子眼中的二十大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代表的回信中强调:要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语为我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学校学院也在顺应时代要求加强对外语人才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英语课堂上,老师热切介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每学期摘录其中的两篇文章要求我们精读细读直至背诵。同时,我们选用了《理解当代生活》作为英语演讲课的课本,以此为载体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有关国计民生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的表达和使用熟记于心,更要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个人实践中,作为英语213班2021-2022学年的团支书,我参加了江苏省“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基层团干部思政技能大比武。由于在寒假深切感受到了党领导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盛况,我立足北京冬奥会,进行了以“金光熠熠向未来”的主题团课准备,呼吁青年学子大力弘扬北京冬奥会精神。智慧团建也记录着英语213团支部学党史的支部记忆,南农新闻网第十批“杰出先锋支部”的称号也是对我们团支部建设的肯定。饱含热忱参加相关活动、尽己所能助力团支部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我们,理应不断磨砺自身本领、开拓自身视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以青春奋斗献礼党的二十大!
策划丨学习强国江苏平台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源丨工学院 人文院 外语院
编辑 | 俞佳宁
校对 | 权灵通 审核 | 屈勇 许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