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越来越少的耕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和化学制品,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以“迎接21世纪挑战的农业教育创新”为主题的中外农业教育论坛上,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并探究如何通过农业教育保障世界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发展。
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改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农业和食品产业日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与农业相关的粮食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普遍性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当前,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均面临着来自资源、人才、环境、气候等方面的挑战,与农业、粮食、食品等相关的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的课题。
就中国而言,南农新闻网副校长董维春认为,中国耕地资源有限,职业农民力量还不强大,不同地区之间区域差异显著,要满足粮食安全和食品供应需求,“这要求农业要实现更为科学的发展”。
中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在数量方面,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产品生产的增长速度;在质量方面,人们对食品口味、观感、均一性、营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性、获取的便利性、种类丰富性等也越来越重视。
农业教育肩负重要使命
“无疑,食品安全等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其中的潜在风险因素,既需要政府层面的监管,也需要农业教育担负起相应的使命。”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保罗·辛格认为,问题的解决需要以更好的生产技术、更多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为基础。这为农业教育赋予了重要使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育可以让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人才输送、知识传播等途径用于实践。”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麦克斯·普费弗表示,创造、教授和传播能够为社会公众和农业领域接受和应用的知识,通过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使科学、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接受和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农业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柯炳生表示,当前,尽管我国农业院校在招生、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不足,但在国家重视和自身努力下,主要农业院校在近年来均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提升。
农业教育要实现差异化发展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海伦·罗伯茨·迪拉德认为,农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应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和研究模式,创造学生、教师共同学习、研究的社区,创新农业教育课程设计;为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提供短期培训课程,推进农业知识、技术和设备普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与全球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让师生在交流中拓展眼界、提升水平,促进研究成果向应用决策转化。“要聚焦食品营养、生命健康和环境问题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命题,以教学科研创新推动农业发展升级。”
董维春表示,综合性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农业院校同样应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向相对综合的方向发展,基础研究与专业教育、应用研究与就业同时注重,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开展合作,组成农业职教集团或联盟。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业教育要实现差异化发展。”董维春认为,研究型大学的任务是进行高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提供领先的社会服务;应用型大学要注重人才培养、服务地方需求;农业职业院校则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培训机构的目标是广泛推进农民与农村教育、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与技术。
“农业教育和研究要学会跳出界限思考。”德国波恩大学教授保罗·弗莱克认为,要应对农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出现的新挑战,必须打破经济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注重综合交叉研究。他认为,传统的农业院校具有专业优势,综合类院校则具有更为齐全的学科门类,不同类型的高校应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在农业发展方面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该文刊载10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版头条
原文链接:
http://www.cssn.cn/jyx/jyx_gjjy/201510/t20151009_24869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