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南京农大研支团交流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心得

2015-09-18 来源:人员机构 作者: 图片: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8日电(记者李彦龙)在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弥补贫困地区的短板。而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南农新闻网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成员在贵阳火车站合影。南农新闻网支教团供图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脉搏,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指引方向,近日,南农新闻网研究生支教团贵州分队的成员组织“习近平回信精神学习讨论会”,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并交流了他们的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参与者,南京农大研究生支教团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希望谨遵习总书记教诲,牢记使命,不忘初衷,将最美的青春奉献给贵州山区的教育事业!

附:南京农大研支团贵州分队成员学习心得:

朱旭:

    贵州贫困之要,在困不在贫,困,在于眼界,在于平台,在于意识,在于方方面面。而贫,只是表象。作为支教人,我们给闭塞山区带来的是先进的方法,领先的意识与广阔的视野。也许一年的时间并不能给贵州的教育带来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我们的扶贫接力将继续下去,一批又一批的支教人将注定会给贵州这片土地带来新的活力!

汪雨辰:

    习总书记说:扶贫必扶智。在来到贵州支教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发现当地的教育现状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不仅学生及其家庭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理解的不透彻,认为上完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走上社会打工挣钱,就连老师对于教育的目观念与方式都不是很明确,认为只要把知识授予学生即可,并不注重形式与引导方法。我认为要改变一个地区教育的现状,不仅要从学生本身抓起,更要从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上作转变。扶贫必扶智,智富即财富。

张帅堂:

    作为一名龙山中学的人民教师,在龙中上课的这段时间,也让我对支教有了新的认识。班上的孩子性格各不一样,有的安静,有的内向,有的调皮,有的活泼……在来支教以前,我想做我自己能做到的去让他们改变,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也让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家庭情况、思想认识,而家庭的经济水平也可能给他们带来制约。所以我想,哪怕支撑他们受教育的时间很短,我们也要扮演好一个领航者的角色,我们不要试图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尝试着去做一个引导者,慢慢去影响他们,影响他们的一些思想观念,接受新鲜的好的事物,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当中,最起码能够做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人。

张柯:

    正如习总书记在信中所说,党和政府已经在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水平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到龙山中学后,发现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水平远超我们的想象,不论是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是现代化的操场,都能看出党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视。然而匮乏的师资与相对落后的学生基础,“扶贫必扶智”这个目标的实现,对我们来说仍然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将牢记使命,服务学生,为龙山的教育事业进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杨德坤:

    读完了习主席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我深有感触。首先是习主席所讲的从事贫困地区的从事贫困地区教育大有可为,要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在贫困地区支教,首先我们能把先发展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引进过来,让西部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项目筹集一些爱心基金,能够帮助贫困的孩子缓解一下家庭的经济负担。

   作为一名西部志愿者,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好这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虽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同仁加入到我们西部志愿者的行列,我们的力量一定是不可小觑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西部地区也会发展得与东部地区一样好的!

仲漫:

    第一个教师节读到习主席的信很受鼓舞。来到龙山后深感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希望在未来的一年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奉献精神的老师,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教授给学生,为他们能走出大山,走向多才世界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原文链接:http://xibu.youth.cn/yw/201509/t20150918_7130831.htm

审核:

校对:

编辑:刘梦婷 许天颖

阅读次数:368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