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广禄 通讯员 许天颖
从1968年下乡插队到1978年考入江苏农学院(现南农新闻网)农业经济系,从1989年学成回国到2015年被评为“江苏社科名家”,南农新闻网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钟甫宁一直关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致力于农业经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农业经济研究的重大问题来自实践”,他说,对农业经济的热爱,对农业、农村、农民怀有的深厚感情,是他在农业经济领域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关注农村人口变迁问题
钟甫宁的研究方向涉及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发展等领域,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有两个,一是粮食安全,二是人口变迁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影响。
“对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表现形式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但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决策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钟甫宁说。
钟甫宁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完成硕士论文《中国粮食生产和贸易》。在该论文中,他用作物播种结构来做农业区划分析,构建了新的农作物面积决策的数字模型,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他持续关注这一领域近30年,并主持了与之相关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农业经济的研究和公共政策正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资源环境问题,二是与农村民生相关的农村社会发展等问题。”谈及农业经济,钟甫宁说,近年来,他最为关注的是农村人口变迁问题。农村人口的变迁对农业生产、消费、农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诸方面均会产生重大和长远的影响。
不做“实验室打工者”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钟甫宁就注重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内推动实证研究,每年都牵头组织举办全国农业经济学研究中青年学者会议,推动实证研究的开展和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在人才培养方面,钟甫宁带出了40余名博士研究生。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将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引入教学,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起,就自己学习、研究的内容展开互相讨论、批评、学习,开放式的讨论达到了胜于传统课堂讲学的效果。
“研究,尤其是博士课程阶段的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钟甫宁说,发现实际问题、提炼研究选题、构造研究框架、寻求最佳方法,是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果只是拿到导师给的题目进行研究,那就像是一个‘实验室打工者’。”
为此,在每周的学术讨论之余,钟甫宁还经常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随时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信息,如学术活动前沿、项目评审动态等,以此引领学生确立研究方向。
“来到我这里,我能给的条件就是带领你们学习做研究,我对你们的要求也是认真做研究。”钟甫宁对他的学生如此说。
深入农村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研究,重大的问题一定来自实践。”直到现在,钟甫宁还保持着每两年至少“下乡”一次的习惯,回到他当初插队的江苏省宝应县,在那里,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能够获知农村发展的真实情况。
他对农村人口变迁的关注就与此有关。有一年,他回到宝应县,在一个大队挨家挨户地走访,见到30多个人,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这使他对农村人口变迁有了最初且深刻的认识。随后,他于2010—2011年,对全国5个省、102个县、200多个村的人口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状况和变动规律。
“如果不能深入农村,不懂农民、不懂农业生产,想学好农业经济、做好农业经济研究是不可能的。”钟甫宁说,当前农业经济学习和研究存在只重视研究数据的倾向。“只要拿到数据,就开始建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得出结论。而问题在于,农村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实际问题是什么?做这样的研究要回答什么问题?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搞清楚。”他认为,当前的农业经济研究需深化对“实证方法”的理解,只有深入农村实践的调查研究才能有现实针对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xr/xr_rw/xr_mlrwb/201508/t20150805_2106935.shtml
从1968年下乡插队到1978年考入江苏农学院(现南农新闻网)农业经济系,从1989年学成回国到2015年被评为“江苏社科名家”,南农新闻网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钟甫宁一直关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致力于农业经济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农业经济研究的重大问题来自实践”,他说,对农业经济的热爱,对农业、农村、农民怀有的深厚感情,是他在农业经济领域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最关注农村人口变迁问题
钟甫宁的研究方向涉及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发展等领域,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关心的重点问题有两个,一是粮食安全,二是人口变迁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影响。
“对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表现形式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变化,但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政府决策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钟甫宁说。
钟甫宁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完成硕士论文《中国粮食生产和贸易》。在该论文中,他用作物播种结构来做农业区划分析,构建了新的农作物面积决策的数字模型,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此后,他持续关注这一领域近30年,并主持了与之相关的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农业经济的研究和公共政策正向两个维度展开,一是资源环境问题,二是与农村民生相关的农村社会发展等问题。”谈及农业经济,钟甫宁说,近年来,他最为关注的是农村人口变迁问题。农村人口的变迁对农业生产、消费、农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诸方面均会产生重大和长远的影响。
不做“实验室打工者”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钟甫宁就注重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内推动实证研究,每年都牵头组织举办全国农业经济学研究中青年学者会议,推动实证研究的开展和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并且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
在人才培养方面,钟甫宁带出了40余名博士研究生。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将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引入教学,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起,就自己学习、研究的内容展开互相讨论、批评、学习,开放式的讨论达到了胜于传统课堂讲学的效果。
“研究,尤其是博士课程阶段的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钟甫宁说,发现实际问题、提炼研究选题、构造研究框架、寻求最佳方法,是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果只是拿到导师给的题目进行研究,那就像是一个‘实验室打工者’。”
为此,在每周的学术讨论之余,钟甫宁还经常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随时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信息,如学术活动前沿、项目评审动态等,以此引领学生确立研究方向。
“来到我这里,我能给的条件就是带领你们学习做研究,我对你们的要求也是认真做研究。”钟甫宁对他的学生如此说。
深入农村解决实际问题
“农业经济研究,重大的问题一定来自实践。”直到现在,钟甫宁还保持着每两年至少“下乡”一次的习惯,回到他当初插队的江苏省宝应县,在那里,他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能够获知农村发展的真实情况。
他对农村人口变迁的关注就与此有关。有一年,他回到宝应县,在一个大队挨家挨户地走访,见到30多个人,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这使他对农村人口变迁有了最初且深刻的认识。随后,他于2010—2011年,对全国5个省、102个县、200多个村的人口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的状况和变动规律。
“如果不能深入农村,不懂农民、不懂农业生产,想学好农业经济、做好农业经济研究是不可能的。”钟甫宁说,当前农业经济学习和研究存在只重视研究数据的倾向。“只要拿到数据,就开始建数学模型、计算分析、得出结论。而问题在于,农村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实际问题是什么?做这样的研究要回答什么问题?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搞清楚。”他认为,当前的农业经济研究需深化对“实证方法”的理解,只有深入农村实践的调查研究才能有现实针对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xr/xr_rw/xr_mlrwb/201508/t20150805_2106935.shtml